荐读|《巡礼之年》——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
在幽暗中找到微光
在寻常中感悟生命,在自然中找寻永恒
【资料图】
高光的日子容易写,这个世界的句法和语法,就是为那些人事准备的。幽微的时光怎么办?中文世界里,顶峰的清寂之作,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的文统,就像散文电影,写读两寂寞,有时,我甚至会觉得,这个传统,在周作人、废名之后,几乎就零落了。然后,看到周志文。
——毛尖(《巡礼之年》序)
巡礼之年与周志文
这是一套有关记忆与时间的散文集,写作的时间跨越十二载,所记大多是周志文先生五十到六十这段人生岁月中的见闻与感悟。取名《巡礼之年》,既是他作为骨灰级乐迷对于李斯特的致敬,也是一位学人对于岁月的又一次朝圣。
,时长 01:26
在三册《巡礼之年》中,既可以读到世纪之交台湾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亦可以读到作者访学行旅中的哲思感悟。从聆乐赏画时的纤敏体察,到世局转蓬下的深沉顾惜,从极其细小的日常见闻和身边琐事,到逐渐雄浑开阔的知性之美和庄严之思,周志文的笔大量触及生老病死、情感觉知、宗教艺术、行旅怀乡……一种“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幽人深情常常跃然纸上。
周志文先生1942年生于湖南,祖籍浙江。7岁时跟随军眷姐姐举家来到台湾,在宜兰乡下度过自己的险巇少年。六十年代初到台北上大学,从此经历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三十年。他当过兵,做过高中语文教师,报纸主笔,后来回到大学继续深造,并在淡江大学、台湾大学担任教授至退休。
周志文先生长期浸润于中国古典文化,又兼擅不同领域。在明清学术史、明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等主要研究领域之外,他痴迷西方古典音乐,尤擅散文创作。
除学术著述外,文学作品尚有:
时事文化评论:《在我们的时代》《瞬间》;
小说:《日升之城》《黑暗咖啡厅的故事》;
聆乐札记:《冬夜繁星》;
散文:《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同学少年》《记忆之塔》《家族合照》《有的记得,有的忘了》等。
近年来在大陆亦出版古典文化普及读物《论语讲析》《阳明学十讲》等。
他的文字,时而冷静深邃,时而温暖平实,从不刻意拔高,却有一种繁华落尽见真醇的味道。他诗人般的纤敏和哲人般的深沉,冷的智慧与热的灵魂,常让人“泫然欲泣”后有“庄严”之思。
清寂风散文
周志文的知识结构中,晚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的散文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晚明小品文的影响,充满隽永灵动的气息,充满临流而观的超拔和不经意间赤心热胆的袒露。看似都是不经意的小事,但在他近乎白描式的写作中,却很好地结合了抒情和言志。
关于生命,他说:
我看见那位已明显进入老年的命相家,正穿过我对面的街道……在他的心中,这世界一切如常,生命的陨落,似乎跟一片树叶的飘坠没有任何的不同呢。
——《两天里发生的事》
关于世界,他说:
虽然安静,可是这个世界,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运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它上面上演着永无结局的物换星移的故事。
——《邻居搬家了》
关于历史,他说:
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人就逐渐走入历史,走入历史不见得都是名人,一般的人也都会走入历史,只是很快就被所有的人遗忘,像书页化成破碎的纸片,飞散在黄昏的天空中,有点像蝴蝶般的,但一下子就都不见了,大地即将沉入黑暗。
——《像蝴蝶般飘散的故事》
关于欲望,他说:
我们实在拥有,或者说希冀拥有太多自己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世上文明的发展好像是这样的,它逼迫我们不断增加自己的持有物,难怪我们觉得累,原因是我们被太多我们用不上、 不敢用的东西“连累”。
——《拥有》
毛尖老师说:“周著《巡礼之年》,在生态的意义上,是对今天水泥社会的一次植树造林。而回到时间长河,《巡礼之年》则是对那些没有进入过文学史的人物的一次次回忆和拥抱。伟大的人命名时代,于是我们有《史记》,但填入时代与时间之间的凡人,默默生默默死的空山松子,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归有光?”
时代远扬而去,所有的吉光片羽,都在电光石火之间,散落成了连接。但对于周志文来说,世界的运行,有时不过是深山中的花开花落。动荡与承平,恰似生命的幽暗与光明,经得起低徊险巇,也迎得来高歌坦途。巡礼之年,悠长而平静,似乎是为了未来繁华的春的合唱,做着深沉的酝酿。
序 | 毛尖:《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跋 | 周志文:《在寻常中感悟生命,在自然中找寻永恒,在艺术中获得自由》
周志文散文集《巡礼之年》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