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如无边的绿毯,油菜花一片金黄。清明节后,正值春耕春管季,六合区冶山街道唐公水库边上,一条条明渠暗沟翻山越岭,串联起每一处田埂。正在拔节期的麦苗吮吸着春天的甘霖,一天比一天“蹿”得高。
冶山街道地处南京北部山区,是六合区唯一没有天然河流的街镇。换句话说,这里的农田灌溉只能依赖水库沟渠。不过,靠着辖区6座小型水库加泵站、翻水线等水利设施,冶山多年以来,包括去年夏天遭遇严重旱情的情况下,数万亩农田都“有水喝”,基本做到无损失。
水库补水从哪里来?除了地表汇流,更多还要靠大江大河。在金牛山水库(即金牛湖)西侧的尖山翻水站,六合区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科长蒋荣杰摊开一张全区水系图,一个多级翻水工程跃然纸上。
(相关资料图)
从引江入滁,到八百河—金牛山水库,尖山泵站只要一开机,湖水就沿着古色古香的尖山渡槽,一路蜿蜒至赫庄大塘、毛营水库,再到唐公水库。到这里已是四级翻水,海拔已从滁河入江口的海拔3.5米,上升了40多米。渠水走村入户,最后的“末梢”环节,最多要经过7级翻水提灌,北部山区最高处的田地就可以“喝”上长江水。
3.5公里长的尖山翻水线是金牛山水库向冶山丘岗地区补水的主战线。前两年,六合区对这条线加强更新改造,不仅大大增强了翻水抗旱能力,还让沿途变成一路美景。以二期改造工程为例,实施后改善了5000亩灌溉面积,增产效益将达到26万元,每年补水期可节省水量76.65万立方米。
“由于去年干旱,区委区政府提前谋划,唐公水库去年4月中旬开始提水,一直到9月底没有停机。也就是从水稻育秧持续到水稻收割。”最近,六合区水务局和各街镇水利站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水库水位,随时准备为全区56座“超级大水缸”蓄水。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要建“大动脉”,更要畅通“末梢”,解决好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浇筑底板、拆除老渠道……今年春节过后,六合区即启动冶山街道东王翻水线、竹镇镇石婆翻水线、程桥街道山湖翻水线以及金牛湖街道万山翻水线的更新改造工程,概算投资约2000万元,为每条翻水线补足短板。
与此同时,六合区今年启动彭家港水库、三星水库等库容恢复及生态清淤工程11个,其中,土方清淤工程在3月底完成,全部工程主汛期前完工。六合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库清淤工程竣工后,水库不仅能提高防洪调蓄能力,同时还将提升水库水质,改善水库周边生态环境。
作为南京“都市北田园”,六合区襟江带滁,地处江淮分水岭,境内水系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有山有圩,易涝易旱。六合区有2570多年建城史,农业灌溉历史悠久,全区良田连片分布5座中型灌区内。全区大小河流加毛细血管渠网,构成“千里长渠”,滋润着万顷良田。
今年六合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结合新禹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推动新禹河灌区数字孪生现代化灌区建设。近年来,该区着眼“科学治水、生态兴水”,将治水兴水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通过灌区配套、续建、改造、更新项目持续投入,灌区蓄引提“长藤结瓜”式灌溉体系基本形成,逐步从“节水型灌区”迈向“现代化灌区”。
完善的水利设施是防汛抗旱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有效保障。“半山半圩”的地理形态,“南涝北旱”的历史记忆,让六合人在水利设施建设上从不停步。今年初,水利部公布节水型灌区复核结果,六合区龙袍圩灌区、新集灌区喜获国家级节水型灌区称号,新禹河灌区现代化改造全面启动并成功入选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试点,为六合“粮袋子”“菜篮子”提供坚实的水利基础保障。
来源:新华日报
X 关闭